中国昌吉网(记者 王薇 文/图)夕阳,欲坠。城,固若金汤。城门上,铁铃叮当,昏鸦惊起。城内外,车水马龙。
“芨芨林,开满城,满城开,要谁呢,要个牛娃进城呢!”城墙根下,传来清脆童音吟唱。只见两排小儿手手相牵,对立而站。
被唤作“牛娃”的孩子站出队列,头前倾,背微拱,双臂夹紧身侧,两腿一弓一撑,使足劲向对方的队列冲去。靠着一股蛮劲,“牛娃”冲开对面小儿紧紧相扣的手,抚掌大笑道:“破城了!我可要抓个‘俘虏’回城了!”
残存的土城墙与远处林立的高楼。
风一吹叶婉转,歌一唱人无忧。两列小儿自喻城池,用手臂环成城墙,一攻一守,来来去去,双方人数不分上下,自得其乐。
落日的余晖,将天空映照得绚丽。鼓击撞钟之声骤然响起,城内的孩童不敢贪玩,一个个小身影匆匆消失在厚重的城门内,大门在吱呀间关闭。城外的孩子恋恋不舍归家,期待明日再次“酣战”。
殷红的霞光染红了城,城门上镌刻着的“满城”二字熠熠生辉。
星移斗转,沧海桑田。200多年后,烟火人间依旧。这首民谣已传唱百年,至今仍被奇台人津津乐道,满城却在风霜雨雪中化为断壁残垣。
往事,在历史的云烟中,白纸黑字,口耳相传,历久不曾弥散。
据《奇台文史》记载,老满城建于乾隆四十年,于同治三年毁于战火,光绪十二年又于旧城东北筑新满城。当时的城墙,高大宽厚,城上可行驶马拉炮车。
满城遗址。
光绪二十一年,奇台古城人口繁盛,清政府将汉、满两城扩修,连一起,称为“三城”。从此汉、满两城,贯通一气,为加强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。
如今的满城遗址位于奇台县健康西路旁,早已不见旧貌。沿着城墙由南向北而行,当年的瓮城依稀可见。方形的瓮城与大城一样高。战争时,敌方如果攻入瓮城,城上可以居高临下,围攻入城之兵,如同“瓮中捉鳖”。
放眼遥望,残存的黏土城墙与远处林立的高楼相映成趣,城墙根已是人们的休闲公园,在此感怀古今,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流逝。
初冬时节,公园里有不少人在散步,今年73岁的董永钢是这里的常客。老人指着城墙说:“这里近300年的历史了!你看,墙边的沟壑即是当时的护城河。”他还说自己从小生活在满城东城墙外,记忆中的城墙已不足1米高,但完好保留着高大的城门。
落日余晖中的满城遗址。
还有年长的老人回忆说,那时的城墙边上,常有孩童们在互相追逐嬉戏打闹,而城墙内,人们种上了小麦和枸杞,忙碌奔波维持着生活。
随着清朝的覆灭,满城的政治地位也随之没落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随着奇台人口的增加,满城这一带逐渐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。
奇台县现保留着有关满城或满族的地名尚多,如满城巷、满营湖等,都是研究当地城建史、军事史的活化石。
而今,满城遗址被划为奇台县奇台镇老满城社区,生活着汉族、维吾尔族、回族等2397户5828名居民,你帮我、我帮你,守望相助、心手相牵,乐享幸福生活。
刚入冬,风还不是那样寒冷。站在满城旁,只见树叶已落尽裸露出枝干,大片麦田铺向天际,在冬雪下孕育着盎然生机。
令人不由得张开双臂,闭上眼睛,呼吸着泥土芳香的空气,回想着百年前的城,耳边响起那首小儿民谣。满城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军事意义,巡城骑兵的“哒哒”马蹄,兵临城下的紧迫战事,满汉孩童的嬉戏玩乐,都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,只留下古老的城墙……但是,它为奇台人留下的记忆,却经久不衰。
古老的城,历经着岁月洗礼,承载着无数记忆,一代接着一代,岁岁年年,生生不息……